石家庄日报记者 郭莉萍
在石家庄海洋公园喧闹的海狮剧场里,聚光灯下,张士杰和他的海狮伙伴“迈克”配合默契。迈克顶球、套圈、模仿鲨鱼游弋,动作精准流畅;张士杰则沉稳地发出指令、适时给予奖励。观众席掌声雷动,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,聚光灯外的这位年轻驯养师,曾经“课堂上被提问都说不出话”。
图为张士杰与他的海狮伙伴“迈克”为观众表演。石家庄日报记者 郭莉萍 摄
“我18岁就开始干这行了,到现在4年。”今年22岁的张士杰是一名动物驯养师,半年前来到石家庄海洋公园工作。这份在旁人看来需要外向性格的表演工作,却意外地与他契合。“起初是家人介绍入行,我自己也很喜欢小动物,但真没想到这份工作能干这么久。”张士杰说,以前上学时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,他总是很紧张,如今他的海洋伙伴让他成长了很多。
他的驯养师生涯始于老家贵州,接触的第一只表演海狮名叫“灯笼”。那时的张士杰还是个毫无经验的新手,而“灯笼”已不算年幼。“主导权不在我手里,全看它心情。”张士杰回忆,经验不足的自己常被牵着鼻子走,表演能否顺利进行充满不确定性。这份最初的磨合,充满了挑战,也埋下了深厚情感的种子。
无论后来调动到安徽、杭州还是石家庄,每年春节假期,只要回到贵州老家,张士杰必定会去看望“灯笼”。这份跨越地域和时间的情谊,无声却珍贵。
驯养师的工作远不止舞台上的高光时刻。每天早上9点,张士杰准时到岗。他的首要任务是“切鱼”——将冷冻的鲅鱼解冻、冲洗掉表面的黏液和油脂,再切成迈克和另一只海狮“嘟嘟”偏好的大小。“迈克有点挑鱼,块头大小不对,或者鱼鳞油没冲干净,它就不高兴,可能直接从台上跳进水里。”张士杰对伙伴的习性了如指掌。切好鱼,清洗笼舍,观察动物状态,都是他雷打不动的日常。海狮剧场每天上演的多场表演,则是他与伙伴们共同完成的默契呈现。
在张士杰眼中,迈克和嘟嘟不是表演工具,而是有性格、有情绪的“朋友”。“迈克性格特别好,特别温顺,是我目前遇见脾气最好的。”他语气里带着欣赏。而嘟嘟则“暴躁”一些,需要保持距离,尤其不能背对着它。建立信任是驯养工作的核心。“熟悉起来要个把月。你来几天只能凭经验带表演,但打好关系得花时间慢慢磨。”张士杰的方法简单却充满耐心:多喂食、多抚摸、表演后在后台多互动。“它们给我一份工作,我就负责照顾好它们。”四年间,他已带过8只海狮,中途“接手”居多。每次调动,他都会先严格遵循前任驯养师的交接事项,“不能一开始就按自己的想法来”,待熟悉后再做微调。
这份工作最考验人的是耐心。“它不像人,简单沟通就有用。”张士杰说,“动物有自己的好恶,有时‘不管你怎么花心思,它真不想跟你互动的话,真没办法’。更忌讳用粗暴方式对待,否则后面就很难带了。”他温和的相处方式,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自己。在与海洋伙伴相伴的时光中,张士杰内向的性格也逐渐有所放开,变得愿意和人交流。
台上行云流水的表演,背后是日复一日的磨炼。最常遇到的突发状况是“动物不吃鱼”。“不吃鱼就没动力表演。”张士杰解释,每个动作完成,海狮都需要吃到作为奖励的鱼块。这时,他必须迅速判断原因:是鱼没解冻好?鱼块大小不对?还是动物身体不适?若无法现场解决,就得中止表演,更换海狮。观察动物身体状况是驯养师的基本功。“像肠胃病,常见的就是没胃口、大便稀,一眼能看出来。”张士杰每天都会留意伙伴们的精神状态——眼神是否清澈,有无低吼,食欲如何。迈克高兴时,会在他切鱼或靠近笼舍时,主动探出头来“找他”。
表演之外,张士杰的生活简单得有些“宅”。打游戏、看动漫是他为数不多的爱好。四年间,他辗转多地,哪里需要就去哪里顶岗。这份需要常年奔波的工作,却让他感到一份安心和归属。
“我很喜欢现在的工作,希望自己能再进步一点。”22岁的张士杰,话语间有着超越年龄的沉稳。他不再是从前那个紧张到说不出话的少年。聚光灯下,他与他的海洋伙伴并肩而立;表演结束,他安静地回到幕后。他用另一种语言——信任、耐心和无声的默契,与无言生灵交流,共同完成一场场演出,也书写着自己安静却笃定的成长篇章。
涨8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